漫畫
  北京今年秋季入學,基礎教育階段實施了嚴格的劃片招生制度,電腦派位成為招生主流,此前的擇校生、條子生、共建生比例大幅下降。據官方披露數據顯示,今年9月,北京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3.7%,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76.82%,一直以來被視作北京基礎教育痼疾的“擇校熱”初步得到緩解。據本報記者瞭解,北京市教委內部有完整的改革路線圖,治理擇校熱僅為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首步。其後,決策層還將在“學區聯盟、大校年級組制”、“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制”、“推進優質校一體化辦學、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調整教師職級、完善校長教師交流機制”等領域發力,集中推出若干改革舉措。北京市教委負責人內部會議上亦表示,下一步,將集中在“做大優質教育資源”上大做文章。北京的做法希望能對全國其他地區產生示範作用。 
   本報記者 馬暉 北京報道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今年不用再托人找關係了,兒子就在我們家旁邊的學校讀。為什麼?這個小學成了十一學校分校了。”陳敏(化名)在電話那頭笑著說,一股得意之情。
  陳敏住在北京的西邊,她是部隊大院出身,有個6歲的兒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由於自己所在的學區,沒有特別好的學校,早在3年前,她就琢磨著要給兒子找所“對得起他的牛校”。
  如今,她兒子就讀的這所學校,半年前被全國知名的教改名校北京十一學校收入麾下,更名為“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今年新學期開學當天,教育部部長考察了這所學校,並對北京市正在推進的基礎教育改革給予了積極評價。
  從今年年初,北京市啟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基礎教育改革,數月以來,北京市以及各區教委陸續出台一系列相關規定,基礎教育的格局為之一變。而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或將成為北京下一段教育改革的重點。
  “2014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政策的制定,不是從入學規則入手,而是從資源重組入手,這才是改革的重點。”有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
  有學者則評價,“儘管這次改革的進程中還出現一些問題,但顯然北京的基礎教育大局已變,值得肯定”。
  “教育綜合改革元年”
  2014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政策的制定,不是從入學規則入手,而是從資源重組入手,這才是改革的重點。
  如果這個入學季對陳敏而言是愉快的話,張娟(化名)的遭遇則多少有點讓人同情。
  張娟住在北京的丰台區,這是一個基礎教育薄弱區,為了給即將讀小學的女兒擇校,她從去年開始運作,想通過戶口掛靠的方式,讓女兒到西城區的一所知名小學就讀。
  熟悉北京基礎教育發展的人都知道,西城區是北京基礎教育的一個高地,包括北京四中、北師大附中等眾多全國知名學校林立。
  “西城的教育像高原,到西城隨便選個小學讀都不錯。”聞風說,他是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最近兩年因為持續關註北京小升初、幼升小的政策,在網絡上聲名鵲起,一場咨詢會報名上千家長。
  但隨著今年北京市出台的新政,張娟的希望落空了。
  上半年,北京市正式發佈了“京版”的 《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文件中強調,北京在今年的招生中將取消共建生,實行計劃管理,並首次啟用小學和初中入學兩個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公開透明的入學通道。
  “現在查的太嚴了,托的人沒辦成,只能現在家門口的學校讀,看今後是不是有機會轉出去”。張娟說。提到今年給孩子報名的過程,張娟用了“累覺不愛”這個網絡詞語來形容。
  “其實,市裡面今年是組合拳,出了很多政策,很多家長沒有關註到。” 前述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
  早在今年3月初,相關的政策就開始頻密出台:
  3月,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新政推出:全市83所優質高中,拿出統招計劃30%的名額,分配到區域內所有初中校。優質高中的名額分配已從過去點對點的“扶貧式”分配,轉變為面向全體初三考生的“普惠制”定向投放,讓更多的初中畢業生有機會享受優質高中教育。
  4月30日,發佈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辦法,取消共建生,實行免試就近入學的計劃管理,首次啟用小學和初中入學兩個信息服務系統,創建了公開透明的信息化入學平臺。緊接著,“十五條入學禁令”發佈,向無序擇校說“不”,斬斷亂收費、占坑班、點招生等違反就近免試入學規則的利益鏈。
  5月16日,首次將市、區教科研部門與普通初中校結盟,今年9月新學年,來自11個市區級教科研部門的數百名“副教授級”以上的優秀教科研人員,將以一線教師的身份走進17所普通初中校,為學生們上課。
  6月,東城、西城、海澱、丰台等區“小升初”電腦派位,就近入學比例首次突破80%。
  有北京媒體稱,2014年可以視作是北京的“教育綜合改革元年”。而經歷過入學季之後,北京市教委拿出了一組數據來印證自己改革的成效:今年,本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3.7%,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76.82%。北京市教委的口徑是,“破解了多年以來困擾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義務教育‘擇校熱’老大難問題。”
  對於北京市基礎教育領域的上述變化,自上任伊始就力推“基礎教育均衡化”的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給予了認可。今年秋季開學第一天,袁貴仁檢查北京中小學開學情況,並藉機瞭解了北京市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所取得成效。
  在考察結束之際,袁貴仁表示,北京破解了多年以來不少人認為無解的義務教育擇校熱難題,使北京基礎教育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顯然,教育部部長的上述表達,可以看出決策層對北京正在開展的基礎教育改革思路及落地情況是持積極評價的體態度。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袁貴仁這次考察的群英小學和206中學兩所學校,正是北京教委頗費一番心思挑選出來的,兩所學校都是這次的改革校。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教委把北京市206中學和北京市群英小學,合併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由現在全國教改的旗手型學校十一學校承辦。兩所學校合併後,更名為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師資力量,推進課程改革,以“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培養志遠意誠、思方行圓的社會棟梁和民族脊梁”理念,創造全新教育教學模式,辦一所老百姓身邊的好學校。而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兼任一分校校長。
  “此前群英學生的家長有個群,學校歸到十一之後,第二天群名就改了。”陳敏笑著說。
  “2014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政策的制定,不是從入學規則入手,而是從資源重組入手,這才是改革的重點。”有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
  做實“新地圖”
  政策的效果立竿見影,此前很多過去報到率並不高的學校,在今年秋季入學中,其入學率都有提升。
  第一次聽到“教育新地圖”這個詞的時候,聞風多少有些不太以為然。
  他曾用一段話形容過北京的基礎教學資源分佈:
  “海澱教育像丘陵,好的學生特別好、差的學生特別差,因此海澱就要拼孩子上好學校, 要好小學、好中學一路下來;東城的教育像平原;朝陽的教育像窪地;西城的教育像高原,西城任意一所打工子弟小學的小升初和中考重點率,是海澱最好的小學的三倍,朝陽區最好學校的七倍;丰台和石景山是深淵。”
  “這話有點誇張,比如說西城與海澱小學的比較,但總體上是描述了北京基礎教育的格局。”有長期關註北京市基礎教育發展的人士表示。
  也正是因為內部懸殊如此之大,滋生了北京長期存在的“擇校熱”問題。
  “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政策的起點,是北京教育新地圖政策,這個概念的提出,是要讓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總數和量有實質性的擴大。”前述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
  梳理一下“北京教育新地圖”政策的具體細節,或可略見端倪。依照新政,按照北京市佈局16區縣被劃分四類區域: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這成為各區縣繪製教育地圖的一個重要坐標系。
  各區的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千差萬別,採取的改革舉措也有很大不同: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東城、西城,集中體現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兩區共同的特點是名校老校資源豐厚。西城區首次試行學區制,建立11個學區,併在原有4大教育集團基礎上,今年增加到15個,全面推進橫向研訓一體、縱向學段銜接,力促高位均衡。
  而作為城市功能拓展區的朝陽、海澱、丰台、石景山等區,則擔負著拓展外向經濟服務、大力發展高端產業的區域功能,對優質教育佈局的需求迫切。
  因此,朝陽區根據10大功能區,定位優質教育分佈,其中CBD功能區所布設的優質校達37所,占比近40%。丰台、石景山著力在與西城、海澱、東城的相鄰點上布點留生源,把好學校辦到學生家門口。
  從地圖中可見,所有區縣都把提供優質教育供給放在改革首位,採取了“增量推進,存量盤活”的方式,既做加法--新建、改擴建學校,又做減法--整合資源,改造薄弱校併入名校一體化管理。
  前述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該政策制定的初衷,在早期是“盤活存量”,讓各區縣進行“名校辦分校”、開展“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學區聯盟等。此後,又推進了20多所高校和社會機構對全市140所薄弱小學進行結對幫扶。
  “為什麼選這個時段做這個事呢?那時正好是小學入學的家長交流日,我們配合出台這些政策,實際上是想通過政策組合拳,讓家長瞭解到,自己身邊一個學校有這麼一個事,而且還真能看到有人、有事在這裡邊發生,那是不是就別那麼費勁擇校了,在這上也行。”上述人士稱。
  政策的效果立竿見影,此前很多過去報到率並不高的學校,在今年秋季入學中,其入學率都有提升。
  以北京西城區兩所小學為例,西單小學和紅廟小學此前都不屬於“牛校”,但今年由於西城區的改革,將兩所學校跟知名的實驗中學對接,結果兩所小學的報到率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
  而同為薄弱校的206中學,自從今年被十一學校納為分校後,此前“周邊海軍、總政那些大院里的人,也開始托人進206了”。有長期關註北京市基礎教育發展的人士透露。
  在北京市教委的負責人看來,對於上述薄弱學校的治理,類似於治理沙漠:“在北京新教育地圖當中有些局部的沙漠化治理,取得了好的效益,標誌是什麼?防風護沙,沙子都在來迴流動,哪怕先固化一片是一片,然後種上樹種上草,讓它固化,將來大樹灌木和喬木又回到我們的教育平臺最開始的地方。”
  在政策制定者的計劃中,未來類似的“固沙”措施還會有很多,其思路是分區域再進行小流域治理,小流域治理的目的是要把它的流動沙丘給固定下來。
  從“學區化”到“學區制”
  “原來學區是一個中層單位,現在它已經改變區域教育的治理結構,這種治理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資金變化、人員調整、考試評價體系、課程設置,甚至不排除未來可能有一些學校發集團畢業證。”
  北京此番基礎教育改革,另一個維度包含有管理體制的變革,但由於隱藏在調整中,不容易被點明。但作為改革主事者而言,將體制上的變革看作更深刻的改變。
  “現在到了改革深水區,其實很多改革都是有內涵的,比如說東城區提出‘學區化’向‘學區制’的轉變。”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
  東城區是北京的一個教育高地,在教育新地圖的規劃中,該區擬定在在2010年學區化改革基礎上,將學區制升級改版,全區所有教育機構統一納入8個學區,構建“入盟(深度聯盟)入帶(優質資源帶)一貫制(對口升學)”的資源大通道,學區內貫通優質資源。
  其中,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東城區將學區制升級改版,東城區的所有教育機構都統一納入8個學區,構建“入盟(深度聯盟)入帶(優質資源帶)一貫制(對口升學)”的資源大通道。具體而言,東城的改革包括“學區聯盟”以及“大校年級組制”。
  所謂學區制,就是把此前的學區化升級,八個學區通過深度聯盟制、建立九年一貫制學校、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托管制、小班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六大路徑,跨越學段,打通學段,2020年優質校覆蓋率近100%。
  而新近實施的“大校年級組制” 改革新舉,則是將一所優質校與一所薄弱校聯盟結對,實現軟硬件優質資源“大通道”,優質小學增設初中部和示範中學增設小學部,建立一貫制、對口直升。
  在學區制中甚至還實行了“輪值主席校”和“輪值主席制度”。
  以東城區所轄的和平里學區為例,優質學校宏志中學校長熊勁以及和平里第四小學吳田榮成為輪值主席。其中,中學學區中,包括了54 中、宏志中學、171 中、177 中、和平北路學校;小學包括了和平里第一小學、和平里第二小學、和平里第三小學等10所學校。
  上述改革的結果,是東城區今年整體學位有了大幅增長,今年增加優質校33所,2014年擴大學位6450個。
  “這裡面的學區制,暗含了一種治理結構的變化。”前述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據他介紹,目前東城區教委已把處級幹部下派到學區里去,教委的科長在學區里任辦公室主任。
  “原來學區是一個中層單位,現在它已經改變區域教育的治理結構,這種治理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資金變化、人員調整、考試評價體系、課程設置,甚至不排除未來可能有一些學校發集團畢業證。”
  至於大年級制度,則是把三個學校合併,學生在一二年級、二三年級、五六年級,不同學段分別在幾個學校上。
  一位東城區的學校副校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採訪時表示,現在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對自己挑戰比較大,“因為要負責更多的學校的教學工作了”,但另一方面“能整合不同學校的資源,總體而言對學校工作開展也是有好處的”。
  “壓力不小,過去也沒管過這麼多老師和學生,只能加班加點了。”這位校長表示。
  學區化的另一個政策內涵,是真正可以促使優秀教師在本區域內的流動。
  “優秀教師以及校長的流動,是破除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根本所在,一所好學校要靠好的老師、好的管理者。”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
  在楊東平看來,在過去的傳統學校管理考評體系之下,教師校長的跨校流動很難實現,而從優質學校流動到薄弱學校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有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透露,北京市教委下一步將在“學區制”的基礎上,改革資源分配的傳統模式,併進一步推動幹部教師人事制度的改革。
  “比如說教師職稱的這種分佈,是不是可以有新的思路?”該人士表示,教師評高級、評中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這種榮譽,是為了什麼?是為老師個人成長服務,是沒錯的,肯定會影響他的業績和成長。但是更多的是為了提升整體教育的教學質量,為了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公平。
  “所以有沒有可能把這些榮譽稱號和評級,作為一種資源進行重新的調整和分配?”該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其實,北京今年已有類似價值取向的政策頒佈。不久前,北京市教委聯合人社局、財政局聯合發佈了《關於建立我市中小學教師績效獎勵激勵機制的實施方案》及《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績效獎勵激勵機制項目管理辦法》。
  在文件中,明確提出,自2014年起,北京市建立中小學教師績效獎勵激勵機制,績效獎勵激勵機制增加的資金主要用於“支持集團化、學區化辦學和辦學特色學校以及教師在小學課後班管理和中學社團活動輔導、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輔導、教育教學改革、教師交流與支教等工作中的獎勵”。
  文件中更明確提出,為支持教育領域綜合改革,2014年經費“由市級財政給予支持”。顯然,政策執行者已踏出了嘗試的一步。
  “所謂的改革深水區,就我的理解,是單向改革基本上不存在了,現在是協同創新和系統設置的時候了,在某種程度上說,不協同基本上乾不下去。所以這次基礎教育改革,在教學制度、人事制度、財務制度等方面都會考慮。”有北京市教委的相關人士表示。
  這場改革的“操盤手”之一,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苟仲文也在公開場合表示:
  “要全面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找準改革的最大公約數,堅持既增數量、又增質量的‘雙增量改革’思路,以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優質教育資源的重組和整合為杠桿,撬動公平與均衡問題的突破;以考試評價改革為杠桿,撬動素質教育與減負問題的突破。”
  借力移動互聯網
  在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決策層也在嘗試利用移動互聯網,來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
  近年來,在線教育的迅猛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也對本輪北京的基礎教育改革有所推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近期,北京市教委亦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在線教育服務”項目,試圖以科技手段來助力改革,借助信息化手段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據北京市教委內部人士表示,2014年暑假,由北京市教委牽頭,在北京市若干學校開展了“學習信息推送”“在線作文輔導”和“名師在線”等“在線教育服務”試點,並計劃“逐步建立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的完善的在線教育服務體系”。
  而從9月起,“學習信息推送”服務每兩周製作一期數字化學習資源,通過北京數字學校網絡平臺、歌華有線電視平臺、手機APP和微信平臺等渠道,面向全市初一新生推送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四個學科的學習資料。
  在北京市教委的計劃中,未來“在線作文輔導”服務面向全市初三學生,提供寫作輔導和作文批閱服務;“名師在線”項目面向全市所有初中學校初一、初三學生,提供數學、英語學業診斷和在線答疑服務。
  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專門召開在線教育服務工作會。在會上,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員表示,“在線教育服務”項目是一種創新的服務模式,“本質上直接面向學生和用戶,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供給內容、方式、頻度均有變化”。
  顯然,在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政府決策層也在嘗試利用移動互聯網,來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
  以“在線作文輔導”項目為例, 今年暑期,北京市教委聘請14位教師,利用手機微信在網上給學生進行作文批改,針對的是北京最薄弱的偏遠地區的初中三年級學生。
  具體模式是,按照1:35的師生比例,一個老師帶35個學生,指導這些學生完成暑假作業中的作文習作練習。題目由老師自行擬定,學生寫完作文之後,用手機拍下來通過微信發給老師,帶隊老師對這篇習作進行點評。
  “你可以用輸入漢字的方式,也可以用批註,還可以用語音的方式,給學生反饋這篇作文,告訴他哪裡寫得不好,還是再改改哪,或者是再寫一篇。”有參與這項項目的相關人士透露。結果,僅從7月25日試點啟動,不到兩周時間,14位老師就批改了700多篇學生習作。
  上述人士透露,在項目設計之初,就給參與項目的老師提了一個要求:
  希望可以讓學生提交作業老師批改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成類似在京東商城那樣的網絡購物體驗。服務是基於網絡的,有用戶黏性,學生們喜歡這個功能,並能夠通過口口相傳,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後來,我們發現還真擴展起來了。此前設置的群的權限都是50人,現在有的群裡邊50人都滿了,顯然是有別的學生參加進來。” 前述參與這項項目的相關人士透露。
  出於對於參與者是對於移動互聯網使用能力的考慮,項目設計方最初聘請的參與試驗的老師很多都是年輕老師,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特級教師、骨幹教師。
  項目組在最初的項目設計時,就考慮到評估問題,在後臺把教師批改的各種“痕跡”都記錄了下來。通過一段時間的項目運行,項目組在後臺記錄上看到,不僅這些老師批改作文數量多,且質量不錯,很多評判頗為精彩。
  “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講,那就是上趟廁所的時間,或者坐地鐵坐五站地三站地的時間,他就完成一個任務,也起到了激勵作用。”參與這項項目的相關人士透露。
  目前,“在線作文輔導”項目所取得的成效,被北京市教委視作是“具有重大潛力”,並擬定進一步推廣。
  據相關人士透露,該項目在本學期將擴展到1萬名新的初三學生,還是以1:35的師生比例展開。但新的項目方向,可能是在重點推動閱讀篇目。比如,在閱讀資料上,老師和學生讀書僅靠教材上魯迅的文章寫的幾篇來瞭解這位作家顯然遠遠不夠,新的項目可能會在這個閱讀篇目拓展上,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給學生更多選擇。
  此外,上述人士透露,從明年開始,北京市的教材上或將大量使用二維碼,“包括每一個章節單元後面”。
  學生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後,儲存在雲端的教育資源就可以下載到學生的手機、PAD上,這些內容包括了科學實驗教材、作業,在線輔導等內容。而這些資源都放在北京基礎教育雲端,可供所有學校的學生免費下載使用。
  “以移動互聯為核心,特別是需求和供給的關係,是我們下一階段的重點探索。下一個階段工作的重點和強度,會具體落在一些文件和項目上,後邊還會陸續做。”上述內部人士表示。
  顯然,北京剛剛拉開的這場基礎教育領域的變革,僅是大幕初啟。
  未來,決策層還將在“學區聯盟、大校年級組制”、“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制”、“推進優質校一體化辦學、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調整教師職級、完善校長教師交流機制”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等領域發力,集中推出若干改革舉措。
  “我們在試圖把它串接起來,這些政策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但落完後,我們要給它串成一個小鏈,”有接近政策制定者的相關人士表示,“讓學生在小學階段選擇學校,不僅選現實,還能夠看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c20gcqp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